亦无无明尽
有身即有无明,有无明即有三毒。因有三毒,起三恶业,三业昏暗,背觉合尘[1],不觉不知。若能转三毒作三德[2],转六根作六神通。于此一一转得,转凡成圣,凡夫即是圣人,圣人即是凡夫。若转不得,凡夫被物所转,百姓日用而不知,终日忙忙,无本可据。若能转得,会万物归于自己,终日忙忙,那事无妨。终日吃饭,不曾咬破一粒米,终日着衣,不挂一缕丝。终日为,未尝为。如此转得,混融魔界,居尘不染尘,在欲而无欲。身心一如,内外无余。须是打成一片,与空劫齐,形影不存,纤毫不立,体露堂堂。才有纤尘,遍界空生,即堕生死。但去反观自己,不见有身。我身既无,无明亦无。
经云:“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。”只这“佛”之一字,亦不可得,觅元字脚,亦不可得。
古云:无卓锥之地,唤作了事的人。唤作无心道人。“莫道无心云是道,无心犹隔一重关。”且道隔那一重关?
会么?一片白云横谷口,几多归鸟尽迷巢。
乃至无老死
既得无明尽,便无老死。诸佛修行,只到无身处。身既无,生死何有?佛不见身,是佛见。
经云:“若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是菩萨。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不名[3]菩萨。”众生颠倒,被目前幻景所惑。行影变动,随物流转,因执人我,妄心不灭。迢迢尘劫,人我不除,执著声色,堕落生死,对治[4]目前,亦有生灭。若[1] 〖尘〗谓一切世间之事法,染污真性者。《法界次第》曰:“尘即垢染之义,谓此六尘能染污真性故也。”《大乘义章》曰:“能坌名尘,坌污心故。”
[2] 〖三德〗A、《涅槃经》所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:一、法身德,为佛之本体,以常住不灭之法性为身者。二、般若德,般若译曰智慧,法相如实觉了者。三、解脱德,远离一切之系缚,而得大自在者。此三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,故名三德。而此三德,不一不异,不纵不横,如伊字之三点,首罗之三目,称为大涅槃之秘密藏。B、诸佛自利利他之三德:一、智德,破一切之无知而具无上菩提者。二、断德,断一切之烦恼而具无上涅槃者。此二者属于自利。三、恩德,具大悲而救济一切众生者。是利他之德也。《俱舍论》之归敬颂举此三德以赞佛。C、诸佛因果之三德:一、因圆德,三大劫之修行圆满者。二、果圆德,智断等之诸总圆满者。三、恩圆德,度一切众生而使解脱者。D、数论所说自性谛之三德:一、萨埵,勇健之德。二、刺阇,尘坌之德。三、答摩,闇钝之德。通常呼为喜忧闇。自性有此三德,故生种种善恶好丑之法。
[3] 〖名〗能随音声赴物体,因而诠体,使人起想者。以闻其名,则其物体之相必浮于心故也。《唯识论》曰:“名珠诠自性,句诠差别。”《俱舍论》曰:“名谓作想。”《同光记》曰:“梵云那么,唐言名是。随义、归义、赴义、召义。谓随音声归赴于境,呼召色等,名能诠义。缘于名能起于想,能作想故,故名作想。”《大乘义章》曰:“表诠诸法,说之为名。”一切圣凡,情与无情,若根若尘,各有自相,逐体称呼,是为名也。
[4] 〖对治〗梵语原意为否定、遮遣。于佛教中,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。其中,“道”为“能对治”,“烦恼”等为“所对治”。据《俱舍论》载,欲断除“修所断”之烦恼,有四种对治之道,可顺次配于加行道、无间道、解脱道与胜进道等四道。即:(一)厌患对治,又作厌坏对治,首先深厌欲界生死之苦与烦恼惑业之集。(二)断对治,其次观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之理以断除烦恼。(三)持对治,再次保持择灭(以真智之拣择力来断灭烦恼)之得,令其不失。(四)远分对治,再观四谛之理,以更远离前所断之烦恼。《大智度论》所载四悉檀之第三对治悉檀,详述以不净观对治贪欲,以思惟慈心对治嗔恚,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之法。《十地经论》举出三种远离十恶之法,其第二种称为“对治离”,即以慈心、布施等善法对治杀、盗等恶法。又《摩诃止观》所说十乘观法中,其第七种为“对治助开”之法,乃以助道对治障道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