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
忠云:悟诸心不可得故,是菩提了诸法不可得,故名为“萨埵”。心法一如,并无所得,故名“菩提萨埵”。
楷曰:“以无所得故”者,无佛法。
深云:“以无所得故”者,以者由也。再明无所得义。或云五蕴、十八界、十二因缘、四谛,诸法皆空。所照之智亦忘,莫成断灭否,毕竟有何所证?答曰:无得之得,无证之证,是名真得也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若有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燃灯佛[1]则不与我授记。以实无有法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: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[2]。”故云“以无所得故”。
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
忠云:此是梵语,经题具释。只众生智慧清净,亦无清净可得。反照自心,离诸尘故,云“依般若波罗蜜多”。微有小法,即有挂碍。心境自空,谁念谁著?逈然无事,有何挂碍也。
楷云:“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”者,六凡、四圣,一齐皆空,无可分别。《圆觉经》云:“成道亦无得,本性圆满故”。
深云:“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”者,此句明所证之人也。“故”者,连前起后之辞。梵语“菩提萨埵”,此云“觉有情[3]”。觉者,所求果;情者,所度之境也。“心无挂碍”者,《涅槃经》云:“无挂碍处,名为虚空。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一切法无有挂碍”。
无挂碍故无有恐怖
忠云:心无所著,有何所求?心不可得,恐怖谁生?故云“无有恐怖”。
深云:凡夫迷失本心,如人夜行险径,常怀惶怖。今斯照彻,恐怖何来?
远离一切[4]颠倒梦想
忠云:心外求法为“颠”,心内观空名之为“倒”,无中计有名之为“梦”,心之所缘名之为“想”。忽悟心源了无所得,故云“远离一切颠倒梦想”。
楷云:“心无挂碍”乃至“远离一切颠倒梦想”者,此皆凡夫
[1] 〖燃灯佛〗又名锭光佛。释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届满时,刚好此佛出世,他买了五茎莲花去供佛,又以头发铺地给佛走路,佛即为他授未来成佛的记别。《智度论》说:“如燃灯佛,生时一切身边如灯,故名燃灯太子,作佛亦名燃灯。”
[2] 〖释迦牟尼〗《摭华》云:此云能仁寂默。寂默故不住生死;能仁故不住涅槃。悲智兼运,立此嘉称。《发轸》云:《本起经》翻释迦为能仁。《本行经》译牟尼为寂默。能仁是姓,寂默是字。姓从慈悲利物,字取智慧冥理。以利物故,不住涅槃。以冥理故,不住生死。长水云:寂者,现相无相。默者,示说无说。此则即真之应也。
[3] 〖有情〗音译作萨多婆、萨埵缚、萨埵。旧译为众生。即生存者之意。关于“有情”与“众生”二语间之关系,诸说不一,或谓“有情”系指人类、诸天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等有情识之生物。依此,则草木金石、山河大地等为非情、无情。而“众生”则包括有情及非情二者。然另一说则认为“有情”即是“众生”之异名,二者乃体一而名异,皆包括有情之生物及非情之草木等。此外,有情之异称有“有识”(如有识凡夫)、“有灵”(如有灵之类)等多种。
[4] 〖一切〗经文原无此二字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