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度一山房

关注设计,关注生活,关注艺术家居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金刚经解义72  

2011-11-01 18:32:41|  分类: ●金刚经解义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是故须菩提。菩萨应离一切相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[1]。不应住色生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生无所住心[2]

不应住色生心者,是都标也。声香等别立其名也。于此六尘起憎爱心,由是妄心积身,无能觉照,益远佛行。虽种种勤苦修行,不除心垢[3],终无解脱之理。推其根本,都由色上住心。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,推诸法空[4],不生计较,念念常自精进,一心守护,无令放逸。《净名经》[5]云:“求一切知,无非时求。”《大般若经》[6]云:“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,常住般若波罗蜜法。相应作意[7],无时暂舍。”


[1] 僧肇《金刚经注》:“菩提以相尽为极,故宜以忘怀而期心也。”

[2] 僧肇《金刚经注》:“无相可缘,心何所住?”

[3] 〖心垢〗烦恼为心之垢秽,故曰心垢。《无量寿经》下曰:“开神悦体,荡除心垢。”憬兴《疏》曰:“心垢者,烦恼之名。”

[4] 〖法空〗诸法自性为空,法无我。法空可从一切法无我与因缘生等二义论之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九:“尊者世友说言:‘我不定说诸法皆空,定说一切法皆无我。’问:‘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,俱能缘一切法者,此二行相有何差别?’答:‘非我行相对治我见,空行相对治我所见。’”于说一切有部,认为法体恒有,故不说诸法皆空,而观一切法无我,以对治我见。然《成实论·灭法心品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九十三等,谓五蕴等之法无我,无实在不变之自性,故为空。又《大乘义章》卷一“二无我义”中,就四宗来分别空之义:(一)毗昙立性宗,仅说明生空,而不说法空。(二)成实破性宗,具说明二空。谓苦空无常等之集成诸法,称为法和合。法和合之中,空无定性,故为法空。(三)般若破相宗,亦说二空。谓不须待苦空无常等之离散破坏,凡假名之诸法即为空。(四)显实宗,亦说二空。分为二门:(1)依持门,妄想法之空,称为众生空;所依之真实寂,称为法空。(2)缘起门,真如之体寂,称为法空;缘用之寂灭,称为众生空。其中,破性宗之空为析空,破相宗之空为体空,显实宗之依持门之二空为三性三无性,缘起门之二空为真如之体用。

[5] 〖净名经〗《维摩诘经》之通称。维摩诘,梵名Vimalakirti,意译净名。例如吉藏所作《维摩经》之论疏有二,一书称为《净名玄论》,一书称为《维摩经义疏》。又玄奘将《维摩诘经》译为《无垢称经》,玄奘以后则皆以“净名经”称之。

[6] 〖大般若经〗凡六百卷,唐代玄奘译。全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之一切对象,均属因缘和合,假而不实,唯有通过“般若”对世俗真相之认识,方能把握绝对真理,达于觉悟解脱之境。为大乘佛教之基础理论,亦为诸部般若经之集大成者。般若部乃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,约占全部“经藏”三分之一;而《大般若经》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。其时约于大乘经典成立之中期。据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等所说:当时玄奘曾由印度求得此经总二十万颂的梵本三部回国,长安名德以前代所翻未曾完备,因请玄奘加以全译。奘以唐京事务烦多,《般若》部帙巨大,须要在僻静的地方专志宣译。便请得唐朝廷许可,于显庆四年(659)冬十月由长安移至坊州玉华宫寺,从翌年春正月一日开始翻译此经,时诸大德以经文广大,曾请仿照罗什的译例,删去繁重。玄奘心有未安,为求周详,悉依梵本,不加省略,并于翻译时,参照所赍来的三种梵本,文有疑误,即详加校定,殷勤省覆,审慎周详。此经自高宗显庆五年(660)正月至龙朔三年(663)十月译成。翌年二月,玄奘即示寂于玉华宫寺。全经共有四处十六会六百卷。四处,系指佛陀宣说本经之四个处所,即:王舍城鹫峰山、给孤独园、他化自在天王宫、王舍城竹林精舍。此十六会中,在藏文译典中,未有象汉译本那样汇合诸会《般若》为一整部的译本,而只有各会各别的传译。现存藏译本有《十万颂般若》(相当于汉译本初会),《二万五千颂般若》(相当于汉译本第二会),《一万八千颂般若》(相当于汉译本第三会),释迦军、智成、法性戒共译的《八千颂般若》(相当于汉译本第四会),《七百颂般若》(相当于汉译本第七会),戒帝觉与智军共译的《金刚能断般若经》(相当于汉译本第九会),《百五十颂理趣般若》(相当于汉译本第十会),胜友与智军共译的《五波罗蜜经》(相当于汉译本第十一至十五会),戒帝觉、胜友、智军共译的《善勇猛问说般若经》(相当于汉译本第十六会)等。译出此经对于素重般若的中土大乘佛教具有甚大的意义。

[7] 〖作意〗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。俱舍七十五法之一,唯识百法之一。为有部大地法之一,亦为法相宗五遍行之一。《俱舍论》卷七将作意分为三种:(一)自相作意,谓观某物有独自之相(自相)时之作意,如观色有变碍之相。(二)共相作意,谓观四谛之十六行相是共通于诸法之相时之作意。(三)胜解作意,即作不净观等种种观想时之作意。又欲界有闻所成、思所成、生所得等三种作意,色界有闻所成、修所成、生所得等三种作意,无色界仅有修所成、生所得等两种作意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三十三载,诸瑜伽师若欲离于欲界之欲而勤修观行者,须经由下列七种作意方能离欲,即:了相、胜解、远离、摄乐、观察、加行究竟、加行究竟果等。此外,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七谓,于根本等六心生起之后,继之则生起有觉有观、无觉有观、无觉无观等十一种之作意。《六门教授习定论》则举出励力荷负作意、有间荷负作意等四种作意。《显扬圣教论》卷三则谓,修无量之三摩地门,会生起有情无量作意、世界无量作意等五种作意,又缘七种遍满真如,则会生起流转真如作意、实相真如作意等七种作意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1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