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度一山房

关注设计,关注生活,关注艺术家居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金刚经解义51  

2011-11-01 18:15:31|  分类: ●金刚经解义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何以故。实无有法名阿罗汉[1]。世尊。若阿罗汉作是念。我得阿罗汉道。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。

阿罗汉,梵语。唐言无诤。无烦恼可断,无贪嗔可离,性无违顺[2],心境[3]俱空,内外常寂[4]。若有得果之心,即同凡夫。故言不也。


[1] 僧肇《金刚经注》:“阿罗汉者,无生也。相灭生尽,谓之无生。若计念,则见我人,起相受生,非谓罗汉。诸果类亦应尔,但随义异明耳。”

[2] 〖违顺〗违境与顺境。感苦之境界,名为违境;感乐之境界名为顺境。常曰顺违。今以苦乐文字之次第,谓为违顺。《唯识论》三曰:“受谓领纳,顺违俱非,境相为性。”《往生要集》上末曰:“以贪嗔境多违顺故,自起烦恼,返堕恶道。”

[3] 〖心境〗《楞伽经》卷二说:“自心现境界。”天地万物,一切境界,都是“心”的变现。《华严经》把“心”比喻为“能画诸世间”的“画师”。“心”相当于一切精神现象。就“集起”而言,谓之“心”;就“思量”而言,谓之“意”;就“分别”而言,谓之“识”。“境”相当于一切物质现象,即“六尘幻影”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“心”或“意”不能孤立地存在,必然同时生起。希运《传心法要》:“凡夫取境,道人取心;心境双忘,乃是真法。”张说《清远江峡山寺》诗:“静默将何贵,惟应心境同。”《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》:“仰山一日呈解云:‘若教某自看,到这里无圆位,亦无可断。’沩曰:‘据汝见处,犹是法在。亦未离心境。’仰曰:‘既无圆位,何处更有心境?’沩曰:‘适来汝作恁么解是否?’仰云:‘是。’沩云:‘若恁么具足是心境法,争得道无?’仰山见这僧有这个在,依理判断道。信位即是,人位未是。”

[4] 〖常寂〗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,绝烦恼之相谓之寂,《唯识述记》一本曰:“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。”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0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