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度一山房

关注设计,关注生活,关注艺术家居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金刚经解义1  

2011-11-01 17:33:38|  分类: ●金刚经解义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

 

夫《金刚经》者,无相[1]为宗[2],无住[3]为体[4],妙有[5]为用[6]


[1] 〖无相〗《无量义经》曰:“无量义者,从一法生。其一法者,即无相也。”《涅槃经·三十》曰:“涅槃名为无相,以何因缘名为无相?善男子!无十相故。何等为十?所谓色相、声相、香相、味相、触相、生住坏相、男相、女相,是名十相。无如是相,故名无相。”《大乘义章·二》曰:“言无相者,释有两义:一就理彰名,理绝众相,故名无相。二就涅槃法相释,涅槃之法离十相,故曰无相。”《维摩经·不二法门品》曰:“一相无相为二,若知一相,即是无相,亦不取无相。入于平等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”同《净影疏》曰:“诸法悉空,名为无相。”《止观·一》曰:“常境无相,常智无缘。”《维摩经·文殊师利问疾品》曰:“虽行无相而度众生,是菩萨行。”此无相有浅深二重。《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》:“问:‘如何是四种无相境?’师云:‘尔一念心疑被地来碍,尔一念心爱被水来溺,尔一念心嗔被火来烧,尔一念心喜被风来飘。若能如是辨得,不被境转,处处用境,东涌西没,南涌北没,中涌边没,边涌中没,履水如地,履地如水。缘何如此?为达四大如梦如幻故。道流,尔只今听法者,不是尔四大能用尔四大。若能如是见得,便乃去住自由。约山僧见处,勿嫌底法。尔若爱圣,圣者圣之名。有一般学人,向五台山里求文殊,早错了也。五台山无文殊!尔欲识文殊么?只尔目前用处,始终不异。处处不疑,此个是活文殊。尔一念心无差别光,处处总是真普贤。你一念心自能解缚,随处解脱,此是观音。三昧法互为主伴,出则一时出,一即三三即一。如是解得始好看教。”

[2] 〖宗〗《辅行·一》之一曰:“宗者,尊也,主也”玄义一上曰:“宗者要也。”此宗有二种,一、成一宗而师资相承者,如印度之小乘二十部及成实宗之二十一宗,大乘瑜伽、中观之二宗,中土之十三宗。二、自家以一己之见判诸教之宗旨者。此又有二种,一单于诸教上判定之者,如永明之三宗乃至贤首之十宗是也;一于已成之自他宗而判定之者,如日本弘法之十住心是也。

[3] 〖无住〗法无自性;无自性,故无所住著;随缘而起,故云无住。故无住者,万有之本也。《维摩经·观众生品》曰:“从无住本,立一切法。”同注曰:“什曰:法无自性,缘感而起。当其未起,莫知所寄。莫知所寄,故无所住。无所住故,则非有无。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。”《起信论义记·上》曰:“夫真心廖廓。非生非灭,四相之所不迁,无去无来,三际莫之能易。但以无住为性,随派分岐。逐迷悟而升沉,任因缘而起灭。”《宗镜录·八》曰:“文殊师利云:‘从无住本,立一切法。’睿公释云:‘无住即实相异名,实相即性空异名。’”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》:“古德云:‘一切无心无住著,世出世法莫不皆尔。’使有住则胶固,岂得能变通耶。日月住,则无昼夜;四时住,则失岁功。唯其无住,乃所以流于无穷。是故,住于无所住,所以转凡成圣。即无作无为,无住妙用,于万有中得大解脱。既达此意、见此道,唯力行不倦,乃真道人也。”

[4] 〖体〗物之一定不变而为差别支分之所依根本者,谓之体,对此而名能依之差别为相。此体相有性相二宗之别,法相宗谓能依之相外有所依之体,如草木之外尚有大地也,法性宗谓能依之相为所依之体,犹如种种器具通为一全体也。例如人身,法相宗谓四支五官者相也,此外有众同分或阿赖耶识者,是所依之体;法性宗谓该摄四支五官众同分阿赖耶识者为体,此外无有别体。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之关系亦如此,法相宗谓依他起之万有外,有圆成实之真如;法性宗谓该通依他起之万有相者,即圆成实之真体。

[5] 〖妙有〗非有之有曰妙有,以对于非空之空而曰真空也。《业疏济缘记·一上》曰:“是知妙有则一毫不立,真空则因果历然。”

[6] 〖用〗作用、功用或目的、理由等。作用、功能之意。相对于“体”而言。为隋唐时代华严宗、天台宗所完成,富有组织性之佛教哲学体系之论理范畴。《三论玄义》:“非真非俗,名为体正;真之与俗,目为用正。”同书并载,般若与方便实无前后,而作前后之说者,系以般若为体,以方便为用之故。《大智度论》亦谓,譬如以金为体,金上之精巧为用。又如六祖慧能所言定、慧系一体,两者非二,定为慧之体,慧为定之用。此类用例之多,不胜枚举。总括而言,以体用相对并举时,“体”多指胜义的、本质的、绝对的,即指静的世界、绝对的世界;对此,“用”则表示世俗的、相对的,即活动的世界、相对的世界。然体与用之关系,在根本上为“即体即用”,此种即一性、相即性乃佛教哲学所特别强调者。又“体”系指一切有为法各各之自体,“用”则指每一自体所具有之作用;因此有为法之生、住、灭三相,亦各有其自体之体与作用之用。此用例,于《中观论疏》、《十二门论疏》等,论及有为三相,多有详载。又《大乘起信论》中更于体、用外,另加“相”而成“三大”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61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