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度一山房

关注设计,关注生活,关注艺术家居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意义之不可说—蹇河沿  

2011-10-30 12:10:19|  分类: ◆哲学 思想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意义之不可说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蹇河沿

 

《老子》开篇第一句话便是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”直译过来,就是:“道,如果可以说得出来,就不是永恒之道了。”就是说,“道”是不能被言说的。

 

“道”之不能被言说,便是终极意义不能被言说。反言之,能言说的,便一定不是终极之意义。

 

意义为什么不可说?或许有以下理解:一。语言之局限。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,工具可以用之,但也会局限使用者,就如拿着锥子不能绣花一样。人类所能参悟到的许多真理,是语言无法表达,人类的终极智慧,常常让语言变得笨拙。二,语言表意的是人类的理性思维,所以西人说“语言是思维的牢笼。”也说“语言之外无思维”。这儿的思维便是指理性思维,而意义很多时候不能靠理性思维获取,也不能以理性形态加以表达。

 

然而这一切都还不足以表达“意义之不可说”的本质。

 

“意义之不可说”的本质是,“说”与“被说”根本就是两种不相同的东西。就如以手指月,要看“月”或得“月”可以依寻别人的手指(也可以依寻其它方法),但手指却永远不是"月"。说“月”者可以借助“手指”,但永远不能直接给你想要的“月”。语言正是指月之“手”,而意义则是天堂之“月”。

 

老子是最懂得这个道理的,所以他说:“得意而忘言,得鱼而忘筌。”为了抓鱼,我们编了一个“筌”,然而“筌”永远不是我们要的“鱼”。同理,为了得“意”,我们以“语言”编织了一个能抓“意”的“筌”,但语言永远不会是我们要的那个“意”。所以老子才让我们得鱼便忘筌,得意便忘言。可我们常常为别人给定的那个“筌”而欢欣鼓舞,并把这个“筌”视为珍稀再一层不变地传递,于是,“筌”代替了“鱼”,“说”便成为所有的存在而永远“存在着”,而“意义”则在不停的言说中溜走和丧失。

 

其实有了筌,能否得“鱼”仍然是不确定的,这得依赖于抓鱼者的修为,有了“言”能否得“意”同样是不能确定的,这有赖于言者和听者的道行。“意义之不可说”除了上述意思之外,还表达了一种意义与主体不能分离的关系。意义只属于掌握意义的那个主体,或者意义与主体本来就同属一体,言说是一种割裂,因割裂而离开主体的东西,不再具备价值,不复为意义。

 

禅师常用极端的方法去对待习禅者,那是因为他们深知“意义之不可说”的真理,“不立文字”成为他们的教义。

 

然而很有意思的是,“不立文字”的禅宗在中国佛教历史中留下的典藉却首屈一指。意义不可说,可还得要说,而且说得更多。因为能否得意不在说者,而在听者(或读者)。指月的人没有什么错,错的是你把他的手指当成了“月”,不管别人怎么指,能否得到那个月,真的只有看自己了,更何况那个“月”并不是用“看”就能得到的。

 

天地无言,却知运行;万物无言,却知兴衰。智者无言,却有真知。难怪孔子说“敏于行,纳于言。”不是“言多必有失”,而是“开口必失”。所以,著书不如言说,言说不如玄思,玄思必要彻悟,意义之门随即洞开。思者,智慧之体也,悟者,智慧之得也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真正的智者是可以把天下文章都不放在眼里,而总是缄默不语——如果你真正得到“真意”的话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4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